OK短句
当前位置: 首页 > >  百科知识 > > 

银联nfc支付是什么(NFC的前世今生)

2025-01-22 07:35:17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名称“近场通信”,利用近距离场无线电对非接触式射频识别进行记录/识别(写/读)。很少有人知道,其实NFC技术已经发展了20余年。早在2003年,飞利浦联合索尼、诺基亚推出了相关的技术规范。目前常见的应用场景有电子支付身份认证、票务、数据交换防伪传媒广告等。与传统RFID相比,通信的距离限制反而显得更加安全,连接速度也要远优于蓝牙和Wi-Fi。

NFC系统通常由写/读天线单元和信息载体组成。系统通过读/写天线向空白的信息载体(标签)进行写操作,然后由单通道的读天线对信息载体(标签)进行识别。当然这个信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加密,也可以承载一些秘钥。这样形成了最简单的标的物识别和信息身份识别。我们常见的一些卡类(无源RFID标签)的NFC应用也都是此类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门禁卡、超市的防盗电子标签、银行卡的RFID通道都属于此类应用。

NFC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有源类的设备逐步进入开始普及。最开始有源设备也多是用于对标准静态RFID标签的模拟。如今我们用手机NFC去模拟门禁卡就是典型的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的不断深化,NFC目前已经可以短距离进行动态传参。Wi-Fi路由器的NFC自动接入,智能意向的NFC流媒体播放都属于通过NFC传递动态参数的范畴。考虑到数据背接的数据连接,动态的密码校验可以做到更加安全高效。

其实NFC最开始被定义的核心应用场景就是移动支付,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NFC支付业务呢?10年前,在移动支付到来的前夕,NFC作为移动支付的一号种子选手被整个市场所看好。可最后却倒在了二维码支付这匹黑马的脚下。其核心原因还是各商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

在国外,因为有着较成熟的信用卡体系,将卡复制到手机上进行NFC消费显得更自然,苹果和谷歌先后推出了自身的NFC第三方支付业务。早在2011年,国内三大运营商通过更换特制SIM卡的方式,首先探索NFC交通卡支付。

当年三大运营商几乎参与了一切与手机相关的业务,手机包装盒、机身定制LOGO、开机动画这些细节都深深地被运营商所控制。支付作为最大的蛋糕之一,当然是谁都想从中分一块的。当时移动支付的参与者主要有移动通信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当年银行正在经历从磁条卡向IC卡的大规模迁移,很多业务都还是基于PC的U盾实现电子支付业务,很多第三方支付也都在PC端发力。这种业务生态势必不是以终端为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所期望的。这个过程,从购买者到银行、再到商家,运营商只承担了短信的验证作用。

为了进一步争夺线下电子支付场景,不甘心成为管道的国内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他们能够百分之百能掌握的SIM卡作为NFC移动支付的承载。当时需要通过银行账户或者话费想NFC消费账户充值,其消费场景主要集中在城市公交以及一些先行试点的校园内部。

这个时候的三家运营商都试图搭建自己的封闭生态,凭借终端的占有率、连各大商业银行都不想有太多参与度。此时的中国银联也在尝试通过与风头最劲的Nokia合作,将银行卡直接写入定制手机的NFC芯片中。谁都想占主导,谁都不愿意深度合作,各家推各家的协议规范。对移动支付最有话语权的通信运营和商业银行始终未能在商业模式、执行标准等各方面达成统一。最后NFC移动支付第一次发展很快就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二维码解决方面面前草草收场。二维码虽然不如NFC那么方便,相对现金支付诸多优势还是很多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2014年由于诸多安全性的限制,央行曾一度暂停了二维码支付,直到安全方案进一步完善的2年后才再度放开二维码支付。即便有着长达2年的空窗期,NFC支付也并没有借机再次复苏。后来一些互联网大厂在移动支付赛道强势发力,获得用户红利的同时,各种补贴培养出了如今二维码线下移动支付几乎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除了银行和运营商,所有移动支付的参与者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虽然后期各商业银行推出了自己家的二维码支付产品,不过这个仅仅限制本行用户使用的场景,极大限制了业务发展。直到银联云闪付的出现,才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两家独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有了些许变化。基于NFC的手机云闪付却长时间停留在发布之初的PPT上。目前国内的手机厂商对NFC都保持着相当积极的态度,很多一线手机厂商也都先后获得了自身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在自家的APP上实现了NFC移动支付。银联云闪付的NFC支付功能始终未上线,大抵还是高管本身的信心不足吧。

如今一项技术的推进,最大因素不在于技术先进性的本身,而在在于多方的利益博弈。